帧中继(Frame Relay)是一种网络与数据终端设备(DTE) 的接口标准,是计算机面向分组交换的广域网连接。由于较高的性价比与稳定性,大多数电信运营商都提供帧中继服务,把它作为建立高性能分组交换广域网连接的一种途径,也是一种基于OSI数据链路层技术。
学习提示: 对于帧中继的初识者而言,单纯通过上述的文字定义很难真正的理解帧中继的工作原理与持性。所以笔者建议如下学习思路:
上篇文章中简单描述了OSI模型和TCP/IP模型基本内容,前一段时间美团电面的时候面试官问的一些关于网络的问题,现在总结一下希望大家可以参考下。
大概基本的问题如下:
IP头部报文格式
TCP头部报文格式
IP协议和TCP协议关系
三次握手过程
IP报文格式
IP协议是TCP/IP协议族中最为核心的协议。它提供不可靠、无连接的服务,也即依赖其他层的协议进行差错控制。在局域网环境,IP协议往往被封装在以太网帧中传送。而所有的TCP、UDP、ICMP、IGMP数据都被封装在IP数据报中传送。如下图所示:
下边来看下IP的报头格式:(RFC 791)
下边是进行查询资料后对IP报头格式的部分解释:
版本(Version)字段:占4比特。用来表明IP协议实现的版本号,当前一般为IPv4,即0100。
报头长度(
双绞线—概述
双绞线(TP:TwistedPairwire)是综合布线工程中最常用的一种传输介质。双绞线由两根具有绝缘保护层的铜导线组成。把两根绝缘的铜导线按一定密度互相绞在一起,可降低信号干扰的程度,每一根导线在传输中辐射的电波会被另一根线上发出的电波抵消。
双绞线一般由两根22~26号绝缘铜导线相互缠绕而成。如果把一对或多对双绞线放在一个绝缘套管中便成了双绞线电缆。在双绞线电缆(也称双扭线电缆)内,不同线对具有不同的扭绞长度,一般地说,扭绞长度在38.1cm至14cm内,按逆时针方向扭绞,相临线对的扭绞长度在12.7cm以上。
与其他传输介质相比,双绞线在传输距离、信道宽度和数据传输速度等方面均受到一定限制,但价格较为低廉。目前,双绞线可分为非屏蔽双绞线(UTP:UnshildedTwistedPair)和屏蔽双绞线(STP:ShieldedTwistedPair)。
虽然双绞线主要是用来传输模拟声音信息的,但同
VPS:(Virtual Private Server )虚拟专用服务器,将一台服务器虚拟分化为多台服务器。分为:容器技术和虚拟化技术。每个VPS都可分配独立公网IP地址、独立操作系统、实现不同VPS间磁盘空间、内存、CPU资源、进程和系统配置的隔离,为用户和应用程序模拟出“独占”使用计算资源的体验。可以重装系统,安装程序,单独启用服务器。
TCP连接中的三次握手:客户端发送SYN包到服务器,服务器等待确认,受 到SYN包后,发送SYN包(即SYN+ACK)到客户端,客户端收到SYN+ACK 包后,发送ACK包,服务器端收到后,连接正式建立。
TCP的会话流:建立好TCP三次握手,client请求一个1.jpg的图片,server回应1.jpg的数据,之后再结束连接的过程。
Session:会话控制,session对象存储特定用户会话所需要的的信息。
access网络servicebasic服务器扩展VLAN的好处在于有效地限制了L2的广播域。对于有线网络,常见的VLAN划分方法包括基于交换机端口的划分、基于MAC地址的划分、基于L3的IP划分以及基于802.1x的安全凭证划分等,这方面的资料比较多,支持的产品也很多,应用很成熟。
但对于WLAN,该如何划分VLAN呢?
WLAN的网络结构基本单位是BSS。BSS有两种形态:独立基础结构(IBSS,也叫自组网Adhoc)和基础结构 Infrastructure。自组网就是多个站点自发组成一个可以互通的WLAN,而基础结构模式则以AP为中心,其它站点都先与AP关联,然后才能与 BSS中的其它站点进行通信。以下所提到的BSS仅指基础结构。
Infrastructure是一种整合有线与无线局域网络架构的应用模式,透过此种架构模式,即可达成网络资源的共享,此应用需透过Access Point。
而Ad-hoc是一种特殊的无线网络应用模式,一群计算机接上无线网络卡,即可相互连接
数据中心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在施工前要详细规划设计,也要对数据中心的应用情况要有整体的了解,也要总体考虑数据中心整体的运行环境。重视研究布线方式的各种条件和影响因素,不仅有利于综合布线系统的安装维护,更使得整个数据中心规划与后期运维管理受益。
在数据中心布线系统走线方式的问题上,有人认为关于上下走线这种无关紧要的问题还需要讨论吗?事实上在上下走线所隐含的问题不仅仅是布线那么点事,对机房整体规划乃至其他系统将产生不小的影响,有必要讨论分析一下。做好一个数据中心项目就需要很多规划,大的方面讲如配电、空调、网络、布线等各个系统,对于布线系统如果初期规划走线方式不合理,后期将会花费几倍的时间来调整。下文主要是以在数据中心项目中上走线与下走线的各种阐述分析。
在数据中心项目中,布线系统主流的走线方式一般分为上走线和下走线两大类。上走线是指线缆敷设在机柜设备上方预安装好的桥架上,上走线主要有两种形式:开放梯型式和开放网格式。而下走线是指线缆敷设在活动地板下,有直接敷设在地上以及地板下的桥架上。
在数据中心里,
AL的commit是由begin开始对应,到commit结束,类似事务的处理。
JuniperOS的commit是全局配置的提交处理,应该不是一个session对应一个id的database配置,并发compare,进行统一的全局提交。
思科IOX的commit是按照当前session分配的,提交时生成了commitID,只有100个,可以根据commit ID做回滚配置操作~
IOX的并发貌似也还要退到config初始再看看配置的changes然后再提交~实际控制上感觉和Juniper的commit道理是一样一样的~不愧为同一帮家伙做出来的东西啊,哈哈哈~
不过IOX有时配置都能配上,commit却报配置错误,不让提交,让人挺无奈的~
1. 用控制线连接交换机console口与计算机串口1,用带有xmodem功能的超级终端软件连接;
2. 设置连接方式为串口1(如果连接的是其他串口就选择其他串口),速率9600,无校验,无流控,停止位1(亦或者 恢复默认设置 )
3. 连接设备,超级终端回车出现交换机无ios的界面,提示符是:Switch:www.it165.net
4. 拔掉交换机后的电源线
5. 一直按住交换机正面板左侧的mode键,并插入电源为交换机加电;当交换机面板上的以太口指示灯都亮或交换机的几个系统指示灯都常亮再松开;
6. 在命令行模式下输入拷贝指令:
switch:copy xmodem: flash:image_filename.bin
Eg:
出现如下提示:
FTP是仅基于TCP的服务,不支持UDP。 与众不同的是FTP使用2个端口,一个数据端口和一个命令端口(也可叫做控制端口)。通常来说这两个端口是21(命令端口)和20(数据端口)。但FTP 工作方式的不同,数据端口并不总是20。这就是主动与被动FTP的最大不同之处。
(一)主动FTP
主动方式的FTP是这样的:客户端从一个任意的非特权端口N(N>1024)连接到FTP服务器的命令端口,也就是21端口。然后客户端开始监听端口N+1,并发送FTP命令“port N+1”到FTP服务器。接着服务器会从它自己的数据端口(20)连接到客户端指定的数据端口(N+1)。
针对FTP服务器前面的防火墙来说,必须允许以下通讯才能支持主动方式FTP:
1. 任何大于1024的端口到FTP服务器的21端口。(客户端初始化的连接)
2. FTP服务器的21端口到大于1024的端口。 (服务器响应客户端的控制端口)
3. FTP服务器的2
在平常工作中需要定期备份交换机配置,如果一个个手动备份,工作量十分巨大,那有没有什么好的工具来减轻我们备份的工作量呢?经过查找资料,发现可以利用expect脚本来实现,expect可以与shell相互配合,以使Linux shell能够支持交互。可以让我们登录到服务器及网络设备上执行例行性工作及批处理操作等。
整体思路:我们利用脚本登录交换机执行命令,以便将配置文件保存到tftp 服务器上,因此需要expect 环境的准备以及tftp 服务器的准备。
一、 expect环境 的准备
操作系统:Centos 6.3 最小化